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实施策略的研究
阶段研究小结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子课题二许忆雯
一、专业理论赋能,精准补位,明晰方向
本学期我们子课题二成员共读了《儿童本位课程的生发逻辑》、《自然教育的儿童视角诠释》,厘清“陶然自得”庭园项目的核心特质——“以儿童兴趣为源头,以自然探究为路径,以自主发展为归宿” ,明确项目需兼具游戏性、探究性与连续性。主要绕“四个庭园项目的实施痛点,开展策略头脑风暴,共生成“分区玩法设计”“材料分层投放”等多条实践思路,实现策略共创。教师实现:从困惑策略设计到明晰实施路径,从依赖预设的活动到关注儿童生成,从单一应对到“系统规划。对四个庭园项目的策略思路更具系统性,为实践推进奠定认知基础。
二、实践体系搭建,夯实实施路径
支持性环境创设:本学期我们通过调整庭园空间的调整规划,实现庭园项目的深入开展。庭院一环境改造,井盖的绘画从二十四节气改为三个年龄段对于庭院场地的写生。放玩具的柜门,让幼儿进行了绘画设计,丰富多彩。庭园二的空间规划中,规划三块场地,娃娃家区域、泥巴厨房区域、大型玩具区。主要围绕娃娃家和创意美术开展活动,泥巴厨房位置进行了移动,因为材料取放不方便,移到大型玩具对面的桌子上。
投放分层材料:本学期我们在庭园三种投放,小班幼儿在室内进行的乐器,中班在木工坊制作的木琴,收集了多种自然演奏材料和收集废旧物品作为乐器,大大丰富了庭园三种材料,实现了多元材料的投放与实施。材料的动态更新,呼应幼儿兴趣与庭园项目进程。
在庭园项目中,支持性环境不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与儿童、教师、课程深度互动的“核心参与者”,最终指向 “让每个儿童在自然中陶然自得地成长” 的教育本质。
三、案例驱动优化:以四份项目活动为例的深度研磨
在庭园项目案例中,《小池塘造桥记》儿童围绕庭园水塘自主设计、搭建桥梁与 《儿童自制乐器》利用庭园自然和废旧材料创作发声工具是典型的 “儿童本位探究载体”。它们通过暴露儿童真实需求、展现探究过程,从课程生成、环境支持、师幼互动、家园协同等,驱动庭园项目实施策略的深度优化。
课程生成策略:从预设主题到问题链生长。《小池塘造桥》:源于儿童想从池塘一边到另一边的真实需求,衍生出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合作分工、测试调整的问题链。教师在开展活动后对项目活动开展的策略有明显的优化方向,教师兴趣捕捉,建立需求-问题转化模型。教师从儿童的行为细节中挖掘课程线索:观察造桥时反复尝试不同木板的行为,识别材料特性探究需求。形成儿童行为到兴趣点到探究问题到课程分支的动态转化路径,让课程从教师预设转向儿童驱动。
师幼互动策略:从指令指导到支架式赋能。当造桥遇到困难时:儿童因“桥总塌”陷入焦虑,传统互动是“教你用绳子绑牢”,而优化互动是提问:“哪些材料更结实?”“怎么连接更牢固?”引导思考材料特性与结构关系;当自制乐器声音弱时儿童表示“声音太小”,传统互动是“换个大瓶子”,而优化互动是启发: “哪些材料能放大声音?”
在庭园项目中,师幼互动是儿童探究自然的 “思维引擎”。支架式赋能聚焦帮儿童自己想 ,通过科学策略激活思维,让探究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生长。通过提问、材料、记录等策略,帮儿童跨越差距,当儿童掌握方法后,退出主导,让其自主探究。
四、不足与展望
由于天气、场地限制导致四个户外庭园项目探究连续性不足,后期可继续调整四个庭园环境优化如搭建庭园风雨棚,增设室内自然角,等多种策略活动突破天气限制。
“陶然自得”庭园项目的研究,本质是为儿童搭建与自然、自我、他人对话的场域。儿童像庭园里的种子,在自主探索中扎根、生长;教师则是“护苗人”,以环境、课程、互动、协同策略,守护这份成长的自在与蓬勃。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让庭园成为滋养儿童一生的精神家园,让“儿童本位”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