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和流程 ㈡理论学习 ㈢学习故事研讨交流 ㈣教师依次进行课程故事交流 李舒婷《小黄豆变形记——探究石磨豆浆的制作过程》 张雨萱《香香的橘子瓶》 徐燕《香香的饼干》 杨琳《“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思与行——以《爱上牛奶》食育课程为例》 ㈤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 姚:课程《香香的橘子瓶》中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作橘子瓶。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发霉的现象有兴趣后,便追随幼儿的问题与兴趣,通过实验的方式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成功和失败。虽然在探究活动中几次遇到问题,但教师能够将问题抛回给幼儿,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引导,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幼儿的能力,丰富了幼儿的经验。教师的支持是比较有效的,一步步助推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杨:小杨老师《爱上牛奶》:课程案例来源于生活中,也是教师观察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状态进行思考而出的,帮助幼儿喜欢上牛奶,并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在整个故事中发现问题会及时的调整和更新,充分思考活动与材料对于幼儿的发展价值,同时教师注重幼儿行为分析和后续的支持,值得我去学习。 倪:张老师《香香的橘子瓶》通过这一系列的“橘子皮”游戏,让幼儿的能力和经验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不论是晒干的橘子皮还是新鲜的橘子皮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剪起来都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教师在过程中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共同思考解决的策略,在下一次的游戏中进行改进,从而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枫:李老师的课程故事中,能抓住黄豆这个资源,从挑黄豆到磨豆浆,充分利用资源引发幼儿的探究和尝试,而且教师能站在幼儿身后进行观察,每次观察发现后教师能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提问和材料的调整,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从资源到课程。 主持人:那对于这些学习故事,你们是否有什么优化的建议呢? 杨: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领域的均衡,可能更多看到的是聚焦某一点开展的持续观察探究,但扩展还不够,并没有形成网状的课程。、 徐:是的,应该是有课程脉络的,有思路和一步步推进的。活动中要充分调动资源,挖掘相关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不要只局限于幼儿园中,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主持人:老师们都能发现这些基于观察学习故事故事的亮点,也能看到他们的不足。还能结合理论学习进行回过头来的思考,学有所用。确实,从资源到课程,基于观察的课程故事应该是连续的、深入地,但也应该是丰富的、系统地,我们老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材料的价值,反思自己的行为支持是否有效,在反思和调整中不断进步。 ㈥主持人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总结:今天主要是基于观察对生活类材料的投放进行了回顾与思考,判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同时结合视频学习如何从幼儿的观察出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发展。材料的调整不是盲目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们能有会观察的眼睛,会倾听会思考,不断动态化调整材料,发挥材料的价值,助推幼儿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