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2班11月教育《小班幼儿任性、发脾气的教育引导》

作者: 时间:2025-11-03 点击数: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需遵循 “接纳情绪—冷静处理—沟通引导”的步骤,避免与孩子对抗。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发脾气是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大声呵斥或打骂孩子,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轻轻抱住他,用温和的语气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没能买到那个玩具,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这种 “共情式回应” 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逐渐平复激动的情绪。此时要避免说 “不许哭”“哭有什么用” 等否定情绪的话,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认可,反而加剧哭闹。

其次,冷静处理阶段需根据孩子的表现采取不同方式。若孩子只是哭闹、跺脚,未出现破坏物品或伤害自己的行为,家长可在一旁安静陪伴,等待孩子情绪平复,期间不指责、不妥协,让孩子明白 “发脾气无法解决问题”。若孩子出现扔玩具、打滚、甚至打人等过激行为,需立即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制止:“不可以扔玩具,会砸到别人。” 同时轻轻握住孩子的手,阻止其不当行为,待孩子情绪稍有缓和后,再带他到安静的角落(如客厅沙发、卧室)继续冷静,避免在公共场所或众人面前过度关注,防止孩子将 “发脾气” 与 “获得关注” 关联。

最后,沟通引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待孩子完全平静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孩子梳理情绪:“刚才你因为妈妈不让买玩具生气了,对吗?” 引导孩子点头或用简单的语言回应,再解释拒绝的原因:“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了,我们可以把钱留着买你更需要的绘本。” 避免讲复杂道理,小班幼儿难以理解抽象逻辑。同时给孩子提供替代方案,如 “我们今天先去公园玩滑梯,下周再考虑买新玩具好不好?” 让孩子感受到 “需求虽未完全满足,但有其他解决办法”。沟通后可鼓励孩子用正确方式表达需求:“以后想要玩具可以说‘妈妈,我想要那个玩具’,而不是发脾气,这样妈妈更容易听懂哦。”

三、日常预防:减少发脾气的诱因

预防胜于干预,家长可从规律作息、明确规则、提前预告三个方面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概率。首先,保证规律的作息与饮食,小班幼儿疲劳、饥饿时情绪控制能力会大幅下降,每天需保证 10-12 小时睡眠,按时进餐,避免因过度劳累或空腹导致情绪失控。其次,建立清晰且一致的家庭规则,如 “看电视时间每天不超过 30 分钟”“玩具玩完要收好”,规则制定后全家共同遵守,家长不能因孩子哭闹而妥协。例如孩子拒绝收玩具时,坚定地说:“我们约定好玩完要收好,收完才能看动画片。” 同时陪伴孩子一起整理,用 “我们来比赛谁收得快” 等游戏化方式降低抵触情绪。

四、家长的自我调节与常见误区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应对效果。部分家长容易被孩子的情绪带动,出现急躁、愤怒等反应,甚至打骂孩子,这种 “以暴制暴” 的方式会让孩子模仿 “用情绪解决问题” 的行为。家长需学会自我调节,若感觉情绪即将失控,可暂时离开现场 1-2 分钟,深呼吸平复心情后再返回处理,避免在冲动时做出不当回应。同时,家长要反思自身行为,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发脾气、是否存在 “双重标准”(如要求孩子收玩具,自己却随手扔衣服),孩子会通过模仿家长的行为学习情绪管理,温和理性的家庭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