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课题:大班社会《庭园里的篱笆》
执教者:太仓市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东郊幼儿园,许忆雯;
上课时间:待定;上课班级:大班
一、课题简介
⒈课题基本信息:
《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开发与实施研究》;太仓市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3年12月;编号:L2023033;主持人:毛丽芳、吴花;单位:太仓市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东郊幼儿园。
⒉核心概念界定:
儿童本位理念:儿童本位,即“儿童中心说”,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主,以儿童为中心。邓莉认为:“儿童本位理念就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认识儿童各阶段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以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将儿童的发展作为直接的教育目的,依据儿童的经验和兴趣,在充满爱与关怀的教育环境中开展教育活动,让儿童自由成长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生活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开创的,共同生活中所包含的人、事、物都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本课题中的儿童本位,是以儿童为本,遵循儿童的学习方式,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在与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中,在日常生活、亲历事件中积累经验,习得多种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庭园:庭院为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空间形态。庭园属于造园学的范畴,是园林的一种形态。庭园的侧重点在于建筑布局与规划,以及其中的叠山、理水、植物、铺装等造园要素的组织。彭一刚提出:“园必须通过人工的方法造景、组景,从而使之具有景观方面的意义,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独立性与可观赏性是园最本质的特征。
本课题中的庭园即指东郊幼儿园整个园所,我园为新建幼儿园,整体为现代庭园风格,呈围合式,整体布局既有开放活动场所,又有围合,空间丰富而多样。底楼双中庭、屋顶花园、小溪流水、景观石等的规划设计,使整个幼儿园呈现庭园色彩。
庭园式:“式”本义指事物依据的规矩、标准。本课题中的“庭园式”特指幼儿园场域内,由师幼共同创设的,具有儿童视角的,满足幼儿探究和体验的,同时具有观赏性和互动性的,自然、丰富多样的空间样态。幼儿是庭园环境的规划者和设计者。
“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陶然自得”一语双关,其中的“陶”指陶渊明,作者笔下的“东篱”则对应东郊幼儿园,即一个美好的、自由的“桃花源”。二是“陶然自得”是指幼儿的一种愉悦、怡然的状态,“自”指幼儿的亲历亲为,“得”指收获,与我园“历万物,悦生长”(“历”即经历、体验,“悦”即愉悦)的园所文化相对应。
3.研究目标:
⑴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可利用的幼儿园庭园资源,以儿童本位为理念,支持幼儿在环境中体验、探究、成长,提高教师资源开发、设计、实施项目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充实园本课程。进一步凸显“陶然自得”庭园式环境,实现幼儿园环境空间的整体提升。
⑵具体目标
⒈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陶然自得”内涵、“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等相互关系的初步理性认识。
⒉通过课题的开展,进一步转变教师的儿童观,提升教师对于儿童本位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⒊立足幼儿园实际,以儿童本位为理念,有效唤醒孩子内在潜力,在与人、物、事的“对话”中,不断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让儿童自由、充分地成长。依托庭园式项目的开展,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⒋通过本课题研究,开发与丰富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课程资源和实施策略。
⒌基于园所已有的环境资源和整体规划,打造“陶然自得”庭园式环境,使园所环境从单一到多元,丰富幼儿生活和探究环境,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
4.研究主要内容:
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开发现状研究及理性思考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课程开发现状,明晰课程开展的起点。厘清“庭园项目”与“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项目”的关系,分析整理完善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不断延伸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立足幼儿园资源现状,开展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课程资源的甄选和开发的研究,通过对园内种植资源、动物资源、沙水资源等的价值判断,建构适宜的资源列表,以项目为活动形式,不断优化、更新资源。建立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课程资源库,研究建立课程资源筛选机制、运行机制、维护机制等保障机制,规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实施策略的研究
以幼儿的兴趣和问题为导向,关注幼儿的经验生长,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幼儿园项目研究为抓手,围绕项目中产生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经验螺旋递增。聚焦儿童本位理念,探索构建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实施策略。
二、研究课说明
⒈研究主题:在田园篱笆的规划和实施中,鼓励幼儿合理运用幼儿园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提升幼儿合理规划、合作、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⒉需解决的问题:
⑴依托“庭园篱笆”的规划与实施,引导幼儿关注建造篱笆所需使用的材料、篱笆的排列方式、固定形式和篱笆的范围,完成庭园篱笆的建造。
⑵能在同伴讨论、小组设计中,自主、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幼儿的自主性和打造庭园的参与度,提升幼儿合作、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教学目标:
⑴通过讨论、思辨、合作等方式,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庭院色彩的设计方案,并选择适合的材料制作篱笆。
⑵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对于造篱笆的想法,在设计、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⒋本节课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尝试和同伴相互合作解决。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在东郊幼儿园的庭园中发现小菜园的菜地由于没有围挡,导致菜苗出现了被小动物啃食、踩踏的情况。基于这个问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适合的保护方法,从而引出本次的活动主题——制作庭园篱笆。本次活动中,依托“儿童本位”的理念,引导幼儿在与同伴、材料、环境的对话中实现经验的自主建构。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思辨、优化调整等方式,设计形成科学合理、具有庭园色彩的篱笆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合作搭建篱笆。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决策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幼儿在“陶然自得庭园式”环境打造中的主观能动性。
⒌理论、理念说明:
课题中提出“儿童本位”是以儿童为本,遵循儿童的学习方式,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在与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中,在日常生活、亲历事件中积累经验,习得多种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本次活动中以问题驱动学习,以幼儿兴趣为起点,在制作篱笆方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亲自操作体验,解决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中社会领域的目标指出:“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大班幼儿的在活动中大部分已经能够自主分工合作,在他们的活动和一日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次活动就将以设计造篱笆方案出发,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尝试分工设计造篱笆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安全性、美观度、实用性等,不断提升幼儿幼儿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三、课堂活动单
活动目标
⑴在与同伴讨论、小组合作设计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合理、具有庭园色彩的篱笆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合作搭建篱笆。
⑵能自主、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同伴讨论、思辨中解决问题,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⒈经验准备:
⑴幼儿有开展项目活动的经验
⑵对庭园环境有初步的了解
⑶对生活中的篱笆有一定的了解
⒉物质准备:
⑴小组操作材料:生长农场背景图、彩色笔
⑵希沃白板
⑶竹片、木棒、树枝、积木、PVC水管、毛线、扭扭棒、扎带
㈠问题导入,激发幼儿建造庭园篱笆的兴趣。
⒈出示图片,呈现问题,激发幼儿造篱笆的想法。
师:我们东郊幼儿园里有一个生长农场,一起来看一看。小菜园里的菜发生了什么?(小菜园里的菜被鸭子啃坏了、小菜园里菜被小朋友们踩倒了)
师:那我们可以想什么办法来保护小菜园里的菜呢?(造篱笆)
师:原来我们可以在小菜园中建造篱笆来保护菜苗。
(设计说明:以儿童为本位从庭园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导入,引发幼儿的关注与思考。满足以幼儿园内资源为现状,支持幼儿改造庭园的想法。)
㈡结合造篱笆的关注点,合作设计庭园篱笆,并大胆交流。
⒈幼儿结合前期经验交流造篱笆的关注点,教师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
师:我们在建造篱笆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
小结:原来,建造篱笆需要关注材料的选择、篱笆排列的方式、围篱笆的范围、篱笆建造的高度等方面。
⒉结合造篱笆的关键要素,引导幼儿分组合作设计篱笆。
师:东郊幼儿园的小朋友想请大家帮忙设计一个造篱笆的方案,你们愿意吗?
师:这是我们生长农场的场景图(出示底图),其中一共分为四块,分别是旋转花园、东区、西区和北区,请你们以小组的形式每组选择一个区域一起讨论、设计造篱笆方案,并在这张图上简单画出篱笆的设计图。画的时候要把刚才我们讨论的关键要素呈现出来。最后小组请一位代表来介绍你们的方案。
⒊幼儿分组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⒋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篱笆设计图,组员共同补充。
⒌根据每组设计图,围绕篱笆的可行性开展讨论,共同优化调整设计图。
师:刚才每组都介绍了他们的篱笆设计图,你们觉得哪个方案最可行合理?为什么?哪一个地方你觉得还有问题?可以怎么调整?
(围绕材料的使用、篱笆的排列、篱笆的范围等讨论)
材料的使用:安全、坚固、方便收集、幼儿园现有资源的运用
篱笆的排列:安全保护性、美观性、稳定性、篱笆的高度、长度
篱笆的范围:靠墙的地方不需要、留出可通行的小门、根据植物特性围挡
小结:原来在设计篱笆时还要关注这么多关键要素,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你们一定知道了应该怎样更好的调整自己小组的设计图了,接下来就对你们小组设计图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调整优化。
⒌幼儿根据意见,在小组设计图上进行优化。
(设计说明:在本环节中幼儿相互合作讨论设计篱笆,能够不断重组丰富自己的经验。在和小组成员的相互讨论中满足幼儿对庭园建设的探究和体验,以幼儿为主体建设具有观赏性和互动性的,自然、丰富多样的空间样态。通过小组自我评价、同伴相互评价,共同形成科学合理的篱笆设计方案。)
㈢根据设计图,合作建造篱笆。
⒈幼儿根据讨论结果优化各组的设计图,进行篱笆建造。
师: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每个小组的设计图去选取材料搭建篱笆吧。
⒉教师提出篱笆搭建要求。
师:根据设计图选取相应的材料,相互合作使用材料组合制作篱笆,在制作篱笆的时候带好手套注意安全。
⒊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制作篱笆。
⒋师幼相互评价,共同欣赏篱笆,体验愉悦的状态。
(设计说明:幼儿在小组讨论中优化设计图,将书面计划转化为实际操作,强化幼儿的规划能力和问题解决的意识。在选取材料、组合建造篱笆中能够幼儿分工协作,体验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完成后的篱笆实物欣赏,给予幼儿愉悦的情感体验。)
㈣延伸活动,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⒈出示实景图,丰富幼儿经验
师:不仅是小菜园中可以围篱笆,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也可以围篱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四、研究反思
(说明:基于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课堂观察和课题组研究意见等,形成对本课所需解决问题的正确认识与应对策略,以及后期课堂研究的主题、策略等方面的思考。不少于1000字,可另附页)
本次大班社会活动以庭园设计为主题,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指南》社会领域大班幼儿的发展目标以及考虑到以及从幼儿实际的问题出发,我制订了活动目标,并且围绕目标设计了四个环节。在教学现场,我看到孩子们的经验和情感是渐渐丰富和深入的,在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的活动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能够积极围绕“庭园里的篱笆建造”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并能够自主设计、大胆介绍自己的设计,并建造篱笆,萌发了对庭园设计的热爱之情,较好达成了活动目标。通过活动观察,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并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设计任务。这也表明活动目标基本达成,幼儿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活动中,幼儿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愿意尝试新的设计思路。活动成功激发了幼儿对庭园设计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幼儿们展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并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设计。对于部分缺乏足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幼儿,未来活动中可以设计更多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尝试。
有效引导:教师在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引导者角色,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庭园设计的各个方面。整个活动过程安排合理,环节紧凑,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设计,通过大胆表达相互讨论篱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主性。通过活动,幼儿们不仅提高了创造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庭园设计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在活动的筹备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将庭园设计的任务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设计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庭园。这种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使得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庭园设计的过程中,幼儿遇到了各种实际问题,如材料的选择、篱笆的排列方式等。他们通过讨论、尝试、调整,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经历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深化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在“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中,更加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我们将丰富活动材料,提供更多元化的设计选择,让幼儿在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中自由发挥。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整合,将庭园设计与科学、艺术、社会等领域相结合,提升活动的综合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