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幼儿园6月研究记录表(24-25下)

作者: 时间:2025-06-26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 题目

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项目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 类别

一般规划

立项 编号

L2023033

出席 对象

核心组成员

地点

二楼研修室

时间

2025.6.26

主题

儿童本位理念下“陶然自得”庭园式案例交流

问题

⒈核心组成员共同学习案例。

核心组成员交流本学期所写的项目案例并分享。

⒊针对所交流的案例,核心组成员进行交流与建议。

研究 方法

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一、项目案例交流

㈠李舒婷《亲水乐园改造记》

案例围绕园部课题,以儿童本位理念为指引,开展亲水乐园庭园化项目活动。幼儿在风格选择、设计优化、材料实践等环节中,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将中式庭园元素融入创作,实现艺术审美、动手能力与协作能力的多元发展。教师精准定位支持者角色,提供资源与策略支持。活动深度融合陶行知先生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理论,打破课程边界,以真实生活情境驱动幼儿 “做中学”,彰显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实践价值。

㈡钱昱靖《小材料,大乐响:儿童自制乐器全纪实》

在万物剧场游戏中,幼儿因电子琴故障触发了自制乐器的探究需求,这一过程展现了问题解决能力的萌芽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陈陈发现电子琴无法发声时,熙熙迅速联想到 “用木头制作古琴” 的已有经验,推动团队从 “困境抱怨” 转向 “方案构建”。孩子们在讨论中明确分工,并主动前往木工室实践,体现出对问题的积极响应与任务规划意识。尽管初期对材料特性缺乏认知,但通过 “提出设想 — 分工执行” 的闭环,初步构建了 “问题识别 — 方案生成 — 行动验证” 的探究框架,为后续实践奠定了思维基础。㈢朱晨曦《借光计划——幼儿蓝晒实验的光影探索之旅》

在本次蓝晒实验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围绕 “留住影子” 的愿望,历经多次实验,从最初作品边缘模糊到发现平面与立体物品的蓝晒差异,再到探究蓝晒液用量、材料特性、光照条件等对蓝晒效果的影响,展现出了强烈的探究热情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然而,受时间和连绵阴雨天气的影响,我们的探究活动暂未完全结束,“阴天蓝晒颜色更深” 这一异常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更多关于光与影的奥秘还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后续,等到孩子们升入大班,我们将继续这一探究之旅。届时,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都将有所提升,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探究 “光” 对蓝晒效果的影响,尝试利用不同类型的光源进行实验,进一步探索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对蓝晒反应的作用。

㈣孙怀珍《沙水工程队 —— 以小班幼儿挖沙开渠为例》

3 班的小朋友们经常在户外活动时路过幼儿园的沙水池,看到许多小朋友们在沙水区玩。他们会问:我们今天玩沙子吗?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玩沙子呀?我妈妈带我去海边玩过。于是,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我们决定带孩子们探秘沙水区。孩子们对玩沙充满了兴奋和期待,一场与沙的游戏就此开始了。

本次沙水工程队活动,以幼儿兴趣为起点,搭建了自主探究与社会交往的平台,在科学思维、合作能力培养上成效显著。但在探究深度、领域融合、个体支持上仍有提升空间。后续可深化 “沙水+” 课程,联动多领域设计项目式活动,让沙水区成为更具生命力的学习场域。

㈤倪杏子《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 —— 虫虫大作战》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珍视幼儿生活中独特的学习契机,支持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幼儿园中的自然环境正是孩子们观察自然、探索科学、收获成长的重要场所。当幼儿游戏的庭园遭遇小黑飞侵袭,一场由幼儿自主发起、充满智慧与探索精神的 “保卫战” 就此打响。此次活动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分享经验,初步解决了庭园中的虫害问题,在不断试错、调整策略的过程中,他们还逐渐学会独立思考,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这种经验将内化为他们应对未来生活挑战的能力。

㈥陈雪雯《儿童本位下 “陶然自得” 庭院式露营区设计:空间逻辑与体验融合研究》

“陶然自得” 庭院式露营区秉持儿童本位理念,聚焦幼儿的真实需求与兴趣。在实际案例中,我们发现当前幼儿户外空间存在形式单一、缺乏自然元素融入、未充分考虑幼儿自主探索与体验需求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围绕 “陶然自得” 庭院式露营区展开,通过分析空间逻辑,将自然元素、游戏功能与幼儿体验深度融合,旨在打造一个能让幼儿在亲近自然中,通过自主游戏实现身体锻炼、社会交往、认知发展等多方面提升的户外教育空间,为幼儿教育户外空间的优化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依据。


二、理论学习

通过案例《生活教育视阈下幼儿园项目化活动实践探究——以中班“虫虫运动会”为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项目化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路径之一,强调以幼儿为学习主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创造,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和认知发展。

通过理论学习,我们发现项目化活动具有独特的内涵与价值。它打破传统课程的局限,将真实生活场景转化为教育场域,让幼儿在 “做中学”,实现经验的生长。同时,项目化活动以幼儿的兴趣和问题为驱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交流与想法

㈠李舒婷《亲水乐园改造记》

大家认为李老师的案例较完整,幼儿操作过程记录详细生动,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凸显出孩子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主动思考。有老师提出,需要更加深入地记录与分析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风格选择和材料实践中,孩子们具体遇到了哪些分歧,又是如何协商解决的。

从项目化活动设计来看,教师通过多媒体拓展视野、引导投票确定风格,捕捉幼儿兴趣点并生成活动目标的设计逻辑值得借鉴,幼儿在窨井盖美化、木工创作中主动解决问题,也呼应了理论学习中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的项目化活动本质。

关于优化建议,有老师参照理论学习中 “家园携手” 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出设计 “亲子庭园探索任务”,如鼓励家长带领幼儿拍摄社区中式景观照片、收集自然材料(鹅卵石、树枝等),并在班级创设 “家庭资源共享角”,让家长参与材料收集与前期调研,既强化幼儿对中式元素的生活感知,又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㈡朱晨曦《借光计划——幼儿蓝晒实验的光影探索之旅》

老师们纷纷表示这个蓝晒的案例打破了成人常规的认知,活动的操作性很强,整体是以孩子们的主动探究为引导的。对于后续规划,大家建议当中 3 班孩子升入大班后,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比如将成品物品的蓝晒转换成自然物的蓝晒,丰富孩子们探究的内容;还可以引导幼儿结合数学知识,测量不同光照时间下蓝晒效果的差异,实现跨领域学习。

㈢孙怀珍《沙水工程队 —— 以小班幼儿挖沙开渠为例》

老师们结合生活教育视阈下的幼儿园项目化活动理念,即生活即教育、幼儿为主体、以经验为基础、问题解决为导向 ,以及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提出设计 “低阶问题链”。如 “怎么让沙子‘站’起来围成沟?”“水怎么才能不流出去?” “用粗铲子和细铲子挖沟,哪个更轻松?”“湿沙和干沙,哪种更容易造沟?” 这样的问题对于活动更有驱动性和引导性,能更好地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结合语言领域,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挖沙开渠过程,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本次交流的六个案例均立足幼儿兴趣与生活实际,深度践行项目化活动理念。如《亲水乐园改造记》将中式庭园元素融入实践,《小材料,大乐响:儿童自制乐器全纪实》以电子琴故障为契机构建探究框架,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活动本质,实现幼儿在艺术审美、科学探究、社会交往等多领域的综合发展。通过对生活教育视阈下幼儿园项目化活动实践探究——以中班“虫虫运动会”为例案例的学习及项目化活动理论的学习,明确其核心在于将生活场景转化为教育场域,支持幼儿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知识。案例中,幼儿在沙水游戏、蓝晒实验等活动中 “做中学” 的过程,正是对理论的生动诠释,验证了项目化活动在打破课程边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方面的独特价值。部分案例对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不足,后续需加强观察与分析,重点呈现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碰撞与策略调整,真正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成果

⒈课题项目案例的调整方向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