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人介绍活动流程 二、各班教师分享班本课程 ㈠小1班《一件秋日里的“小柿”》 1.柿•课程缘起 深秋,孩子们发现柿子树上空空荡荡,提出了许多疑问,带着满满的疑问,孩子们准备了一剂“秋日配方”,把所有的美好都揉进秋天的小尾巴,尽情撒欢。 2.柿•探秘 ⑴聚焦“消失”的柿子 教师的思考: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通过追随幼儿对于柿子树不结果可能是太冷的问题,一路启发引导孩子们进行自主探索,了解树木过冬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⑵探•柿特征 上网调查、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调查表、带着浓浓的兴趣 ⑶聚焦•甜•脆柿 在班级生活区里投放了不同种类(脆柿、火罐柿、火晶柿子、水果店柿子)的柿子,孩子们利用空余的时间去观察、探索,他们发现班级里的柿子一样却又不太一样…… 教师思考:孩子们用摸、闻、看多种感官去观察柿子的区别,并且发现柿子的皮都是光滑的,闻起来都很香,但是柿子的内部和质地是不同的。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去感染和带动幼儿。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⑷再探·柿子储存 教师思考:通过教师帮助与支持,孩子们成功完成了做柿饼的环节。他们对于吃柿饼的期待也是极高。但是制作柿饼的成功率并不高,部分柿子上粘了许多灰尘并且发黑,接下来教师可以与幼儿重点探讨如何成功制作柿饼,怎样避免柿子沾染灰尘,发黑发霉的情况,在持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让柿子长期保持的方法。 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⑸聚焦柿子画 ①齐白石《六柿图》, ②柿子画创想 艺术创想一:柿子熟了 艺术创想二:柿子树的故事 ⒊柿·写生 教师思考:相较于在教室里系统地进行教学活动,孩子们更加喜欢在户外,在大自然中游戏、探索未知的东西。大自然会在孩子的基因里写入博爱、浪漫与热情,让孩子有无穷的生命力,以及无限的想象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大自然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源泉所在,通过将自然界绚丽多姿的景色以千变万化的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以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幼儿在探索和感悟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培养他们的探索和思考欲望。 ⒋柿·柿染 教师思考:柿染被称为“太阳之染”,阳光、微风、温度,决定着它的颜色。柿染的美妙之处,莫过于它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而后呈现的自然的美,那是灵动的生活,本该拥有的模样。 我们总是借由生活,与儿童进行平实而富有哲理的对话,是希望一些“精神的东西”,在儿童的心灵中获得生命。通过柿染,孩子们在沉静体会古老的民间工艺的同时,学会了等待,不愠不躁,等待大自然赐予独一无二的光。 ⒌柿·延伸 柿子绘本《柿子熟了》《一个小柿子》《谁偷吃了我的柿子》《咂吧爷爷的柿子树》《火晶柿子小猪》 (二)小2班《嗨,大蒜!》 ⒈主题背景 小班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惊奇。在《秋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发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孩子们收集了秋天的农作物,体验丰收的快乐。对于大蒜,他们多数都是在家里的厨房已经见过了,可是由于成人的“阻碍”,他们对大蒜的既熟悉又陌生的物品,却没有玩弄的机会,既然这样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根据孩子们对自然角中大蒜的浓厚兴趣,开展《嗨,大蒜》的班本课程,引导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发现大蒜的特征,鼓励孩子们自主收获自然角中的大蒜与蒜苗并开展系列活动。 ⒉缘起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孩子在自然角种植了很多蔬菜,有大蒜、洋葱、胡萝卜、樱桃萝卜、黄豆等,大蒜则占了总数的一半。孩子们在观察、照顾这些蔬菜时,大蒜的成长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为什么我的大蒜还没发芽?为什么他的大蒜长得快?大蒜长这么高了,我们可以吃了吗?于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一起开启了本学期班本课程的探索之旅! ⒊收获蒜苗 ⒋烹饪蒜苗 ⒌创意大蒜 ⑴大蒜娃娃 ⑵大蒜印画 ⑶蒜皮花 分析与思考:《指南》艺术领域指出:“3~4岁,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孩子们在美工区能够积极与大蒜、蒜皮进行互动,并运用其它辅助材料如超轻黏土、自然物等装饰或添画,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多元的形式中,体验艺术创意的有趣。 ⒍趣味大蒜 ⑴剥蒜 ⑵捣蒜泥 ⑶制作腊八蒜 ⒊我们的反思 ㈠幼儿的成长 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这些是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太奇妙了,这个我没见过,那个我没听过,所以都想要去了解。通过班本课程的实施,孩子们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增长了很多新的经验。幼儿在观察大蒜和多种方法种大蒜等活动中,能够仔细观察,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并且提出自己的疑惑,尝试多种办法,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培养了不怕困难、敢于探究的品质。幼儿在照顾大蒜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给水培大蒜换水、给土培大蒜浇水,培养的责任意识。在收获蒜苗和亲子美食活动中,自己动手制作蒜苗美食,提升了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体验了劳动的成功与喜悦。在多元的大蒜创意活动中,动手动脑,灵活运用身边的各种材料,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㈡教师的收获 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大蒜是幼儿身边常见的且看得见摸得着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 大社会是活教材。”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它将万事万物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摸、去发现、去探索。在孩子们玩大蒜的活动中,他们从兴趣到探索,从认知到行动,让课程真正“活”起来。此外,教师角色定位灵活,支持幼儿活动深入开展。当幼儿遇到困难,无法进行活动时,教师则走在幼儿前面,及时以提问和鼓励的方式,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推动幼儿活动持续进行;当幼儿能够自主完成活动、同伴合作完成任务时,教师则走在幼儿身后,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继续探究。 大蒜还在生长,孩子们还在成长,我们的观察还在继续,我们的探索还在深入,生活中出现的一切我们都会慢慢独立去尝试。一切只因在我们心中有颗好奇的种子在发芽。 (三)小3班《一个橘子有话说》 ⒈橘子大调查 ⑴橘子长在哪里? ⑵橘子的品种有哪些? ⑶橘子可以做成哪些美食?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在散步的时候发现了掉落在地上的果子,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同伴之间能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调查和经验,孩子们都对“橘子”有了一定的了解。 ⒉橘子大探秘 孩子们通过观察橘子,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初步了解橘子的外部特征。橘子都是圆圆的,有大有小,有青有黄,还有的是很深的橙色,闻起来有清香,捏起来软软的。上面有绿色的蒂,像一顶小帽子。 小乖:“老师,橘子肉上白白的毛是什么呀?” 基于小乖的问题,我们又对橘子展开了一次新的探索:发现这个白色的毛毛叫做橘络,是一味中药,可以止咳化痰,吃了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 剥开的橘子是一瓣一瓣的,那一个橘子到底有多少瓣呢?橘子有的大,有的小,大橘子瓣数会多一点吗?小橘子会少一点吗?跟着我们一起去数一数吧。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孩子们发现,每个橘子的果肉数量都不一样,有的有8瓣,有的有9瓣,还有的有10瓣那么多呢! ⒊橘子这样吃 通过投票孩子们选择将橘子果肉做成糖葫芦。 孩子们分成准备组(一剥橘、二串橘、三摆盘)、配制组、熬糖组、品尝组。 (四)小4班《遇见石榴》 ⒈缘起 在一次散步活动时,孩子们路过石榴树,发现石榴树上结了一个“孤零零”的石榴。“老师,树上有一个红果果”、“老师,这是什么东西呀?是石榴吗,我吃过石榴”、“老师,树上的石榴我们可以吃吗?”孩子们对树上的红果实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 ⒉主题说明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孩子们发现了石榴树上的“石榴宝宝”,并表现出了对其的强烈好奇。“这是什么?”、“我吃过石榴”等,孩子们对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石榴作为孩子们常见的一个秋天特有的水果资源,有许多的探究价值。从石榴树到石榴籽,幼儿都充满了许多的好奇。通过这个主题活动,我们帮助幼儿以“石榴”为切入点,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究欲望,并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探究方式,例如仔细观察、提出问题、亲身操作等等,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途径与石榴进行互动。小班幼儿对于“秋季”本身并没有过多的感受与体验,但是通过一个具象的“石榴”资源,可以帮助幼儿找到秋天的秘密,拉进小班幼儿与秋天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互动中感受秋天的独特与美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亲近喜爱大自然。 ⒊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石榴树 教师反思:《指南》科学领域对3-4岁幼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来了解石榴树。并且表达出了自己对石榴树的观察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今天的过程中幼儿还提出了采摘的欲望,但是由于工具比较匮乏,我们这一个环节就匆匆带过了。其实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们围绕采摘也展开相关的讨论,帮助幼儿拓展采摘的经验。知道采摘的多种方法。当石榴落下来后,我们发现这颗石榴并不能作为观察对象,因此我又发动了家长资源,请家长为孩子们带来了一些石榴,接下来针对石榴,我们将开展更为细致的观察与了解。 活动二:石榴石榴,你从哪里来 教师反思:活动中,通过倾听儿歌,幼儿要将打乱的石榴生长的卡片来进行正确的排序。而在排序的过程中,孩子们就自然感知了植物的生长特点。从发芽、浇灌、开花到最后的结果。除了儿歌,我们也继续在语言区投放相关绘本,绘本借助更加丰富的画面能够帮助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继续去深入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活动三:石榴来做客了 教师反思:在这一次的活动中,孩子们对石榴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我为孩子每组准备了一个石榴,更方便于幼儿来进行观察。孩子们对于石榴的观察也让我感觉到精细,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传达观察到的内容。有的孩子可以敏锐的捕捉到石榴的色彩特点,有的孩子能够发现石榴的组成形态,是一瓣一瓣的。通过记录表征、分享交流,孩子们轻松的氛围中共享着他们的新经验。那么对于石榴资源的开发,幼儿的经验生成是否到这里就结束了呢?我们可以关注幼儿是否对石榴表现出了其他的兴趣,从而抓住兴趣点继续生成活动。因此,在区域游戏时,我也会投放很多的石榴让幼儿来进行游戏、操作。利用一对一倾听,继续寻找幼儿对石榴的兴趣点以及教育契机。 活动四:谁是石榴王 教师反思:幼儿对石榴的大小、轻重比较出现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抓住这一契机,为幼儿提供了适当的材料。在活动中,幼儿能够专注且投入的来进行探索。我让孩子们从观察大小开始,再渗透到用天平来比较轻、重。丰富了幼儿的相关数学经验。而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其实并不需要教师去帮助,只需要提供适宜的材料,他们自然能够有所收获。并且就连天平的使用方法,孩子们都能够链接生活中的经验去探究。谁是石榴王这一游戏,我们可以继续投放在区域里,让孩子们去进行比较。针对能力弱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选择差异明显的石榴来引导其观察、辨别。针对能力强一点的孩子我们还可以引导他们来选择自然物来进行等量代换,例如这个石榴和多少个石头一样重等,提升幼儿的深度学习。 活动五:“榴”住美好 教师反思:《指南》艺术领域对3-4岁幼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艺术来源于生活,孩子们的艺术经验一定是来 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因此在积累了对石榴一定的经验后,我们会发现孩子能 够自如的来进行表现。他们在美工区寻找了适宜的材料,通过各种形式“留” 住这份小美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石榴的色彩、石榴的内部构成经验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六:好吃的石榴 教师反思:石榴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样非常美味的水果。那么怎么剥石榴?石榴还可以制作哪些美食?石榴的营养价值是什么以及如果吃多了石榴会有坏处吗?其实这些话题也都非常值得和孩子们一起来进行探讨。我们通过多媒体资源,一起来进行了了解。孩子们也在自己的动手中学会了新的生活技能。我相信有了这一经验,孩子们以后肯定更愿意自己动手来剥一剥石榴甚至其他的水果,而不只是依赖于爸爸妈妈。 活动七:一起来创设“石榴博物馆”吧 在这一次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对于“石榴”本身的经验,同时他们还能获得更均衡的发展。例如在比一比石榴的大小中,来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在感受、说一说石榴生长过程的活动中能够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相关科学认知等新经验。因此在设置活动时,我们还是需要对接指南,充分思考活动的价值以及能够给与幼儿带去的经验。让经验去筛选资源,再从资源去生成活动,最后活动中幼儿习得新经验。当然石榴的活动并没有真正结束,随着幼儿的兴趣,可能又会有其他的课程生发点,我们可以继续观察,继续前进,继续探索…… ㈤中1班《“薯”与我们的甜》 ⒈番薯大调查,形状不同.硬度不同. ⑴探种类 一点红、紫薯、板栗黄、西瓜红、毛薯 ⑵番薯大不同 ⑶探构造 ⑷番薯在哪里 ⒉番薯发芽啦 测量 ⒊番薯美食 ⑴我知道的红薯美食 烤红薯、红薯粉丝、红薯干、红薯饼、蒸红薯 ⑵我最喜欢的红薯制品 经统计,喜欢红薯饼的幼儿居多 ⑶动手做一做 制作红薯饼 番薯美食一系列活动中,让幼儿发现生活的乐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需要是引发课程的重要时机,是探索的需求。孩子们在亲子美食制作中体验劳动的秩序和美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感知食物的来之不易。 ㈥中2班《兔子小管家》 ⒈缘起 在东郊幼儿园的东南角有一个精致的木质小屋,里面住着两只毛茸茸的小兔子。当孩子们在晨锻在散步的时候,总会在走过路过的时候去望一望看一看兔子在做什么。恰巧,园长妈妈给了我们班一个从没有尝试过的任务,就是照顾好这两只兔子。孩子们接到这个任务,异常兴奋,第一时间就开启了话题展开讨论:“我们要怎么照顾兔子?”孩子们想到了不少照顾要点,但同时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和困惑:“兔子喜欢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该什么时候喂兔子?一天需要喂几次?……” 所以在正式开始照顾兔子前,孩子们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积累相应的认知经验。 ⒉兔子小管家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一:为了方便称呼兔子,先要给兔子取名字。孩子们各个都给兔子想了名字,不带重复,难以抉择,所以通过投票选取的方式,我们确定了白兔子的名字叫毛茸茸,灰兔子的名字叫软绵绵。 准备工作二:了解兔子的生活习性,包括吃喝拉住。我们在幼儿园图书馆找寻了和兔子相关的图书,在网络上也搜索了相关的视频。通过绘本故事、科普视频等资源的讲述,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兔子能吃和不能吃的食物、兔子的生长习性等相关知识。 准备工作三:确定照顾兔子的劳动事项。基于孩子们了解到的兔子生活习性,我们商讨了兔子需要被照顾的劳动任务,并确定了三项工作:喂兔子、清理兔子窝和清理兔子屎粑粑。 准备工作四:准备好照顾兔子需要的材料和装备工具。在梳理完劳动任务的基础上,我们顺势也讨论了执行照顾任务中所需要用到的东西。有小朋友提到清扫兔子屋肯定需要扫把和簸箕,也有小朋友提到兔子的食物从哪里来?这点很关键,我们走了一趟食堂,和食堂的叔叔阿姨们沟通了一下,确定每周一上午可以在晨锻时间到食堂门外的材料框中领取当天新鲜的刚择下来的菜叶子或多余的胡萝卜块等等。 准备工作五:排照顾兔子的周值日生。大家一起讨论了一下,就确定按照小组轮流制,第一周是第一组,第二周第二组,依次排下去。在前一周的周五再确定下周的组长是谁,请组长分配好照顾任务的执行组员。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确定好的照顾任务和对应的负责小组及其成员制成一个版面,供他们查看。 ⒊兔子小管家照顾实录: 前期准备工作陆陆续续完成到位了,到了新的一周,正式照顾兔子的劳动任务就开启了。在第一轮的兔子值日生工作中,不免又遇到了新问题。 问题一:兔子的食物喂多少? 问题二:掉落在地上的兔子屎粑粑怎么方便清理? 问题三:兔窝里的屎粑粑怎么清理干净? 问题四:嫌清理兔子屎粑粑脏,怎么办? 分析与思考: 《指南》健康领域指出:“教师应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喂养兔子,清理兔窝对于现阶段的中班幼儿来说是稍具难度但也算是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后备保障,在照顾过程中有自己想法的可以尽管提出来,只要能够按时按量完成自己负责的劳动任务,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当然嫌弃脏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因为生活在本市中的幼儿大多都没有见过家里长辈下农田干农活,更别说在乡下帮忙做过农活,所以这部分的幼儿更需要在劳动中积累必要的劳动经验,懂得如何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养成不怕困难与脏乱、坚持完成任务的劳动品质。 ⒋课程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幼儿要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孩子们通过观察小兔、了解兔子、喂养小兔、照顾小兔子等活动方式,感受到了周围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从生活中学会观察,从观察中激发探索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幼儿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观察、发现和管理的机会。 ㈦中3班《探“狗尾巴草”小记》 ⒈缘起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在小树屋下面的玩泥区里,长了许多毛茸茸的草,走近一看,方才有小朋友喊到“是狗尾巴草!”立刻就有其他小朋友跟着一起说“是狗尾巴草!狗尾巴草!” 孩子们忍不住去摸一摸狗尾巴草,感受狗尾巴草独特的“毛茸茸”感,还问我是否能将狗尾巴草摘下来带到教室。孩子们对狗尾巴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和幼儿商量决定开展“狗尾巴草”班本主题活动。接下来,我们开启了狗尾巴草的探索之旅。 ⒉初探·狗尾巴草之形 分析与思考: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不起眼的狗尾巴草却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而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都是他们成长的机会。从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孩子们对狗尾巴草并不陌生,他们在很多地方都见过狗尾巴草,但对于狗尾巴草的认知还不够深入,所以本课程的第一部分就是引导幼儿对狗尾巴草的外形进行更深入的观察探究,感知狗尾巴草外形的独特。通过提供放大镜、记录表格等材料,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观察狗尾巴草,孩子们利用这些材料也发现了一些宝贵的价值。 ⒊再探·狗尾巴草之秘 分析与思考: 科学领域关键经验中指出中班幼儿“有好奇心和探究的积极性;能主动发起一些探究活动,重视自己收集到的事实和证据。”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对狗尾巴草上的小点点产生了疑问,但通过讨论后对答案依旧不能确定,需要网络资源的帮助才了解这是草籽,但他们愿意持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有个别幼儿能够联系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测这是种子,说明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态度是十分积极的,结合所收集的草籽,教师要尽可能地延续他们的兴趣,在合适的季节播种,引导他们进行持续性的探究。 ⒋又探·狗尾巴草之趣 分析与思考: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了进一步让幼儿感受到狗尾巴造型的独特与有趣,我们尊重幼儿的想法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感受狗尾巴草毛茸茸、长长的等特点,在游戏中增长关于自然物的经验,激发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⒌活动思考 通过这次班本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狗尾巴草的造型特点与结构作用,还培养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力。同时,他们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奥妙与美好,并萌发了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在课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观察与触摸的方式探究狗尾巴草与它的种子,以及晕染、手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狗尾巴草的特点和美丽之处,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整个互动中孩子们都是用他们特有的灵性主动去发现、去尝试、去体验大自然所特有的生命活力。而老师始终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支持孩子们主动交往,积极创造和大胆表达,充分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让孩子们体验着自由表达和创造的乐趣。最后,我们也发现自己在引导孩子们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并为他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㈧中4班《上幼儿园的芦丁鸡》 ⒈遇见芦丁鸡 ⑴取名大讨论 飞飞、小小、咕噜 ⑵如何照顾芦丁鸡 芦丁鸡饲养小贴士: ①观察 ②轻轻打开箱门 ③换上干净的水和食物 ④换食用工具 ⑤拿蛋要小心 ⑥换水添食后,观察一下再走 ⑦值日生按时照顾芦丁鸡 ⒉芦丁鸡死了 ⑴芦丁鸡为什么死了? ⑵我们帮助芦丁鸡 ⒊芦丁鸡之家设计图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在这次活动中,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不断满足幼儿的需要的过程。“芦丁鸡为什么死了?”以幼儿对芦丁鸡之死的猜想为切入点,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追随幼儿的脚步,满足幼儿的需要,一步步地生成与开展活动。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通过孩子们平时照顾芦丁鸡,给芦丁鸡喂食添水,养成照顾小动物的劳动习惯,通过成立项目组活动,幼儿逐步排查芦丁鸡鸡舍内外的情况,在提问、发现和观察的调查中,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迁移这些经验,鼓励幼儿在平时的劳动活动、探索活动中运用,如自然角照顾花草、观察植物昆虫等,进一步提升其经验。孩子的经验源于生活,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与他们生活相匹配的环境,在与主题相关的游戏中不断地发展幼儿人际交往、社会经验、数学等方面的能力,寓教于游戏之中。 三、教师分享心得 李冬妮:《指南》科学领域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在这次活动中,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不断满足幼儿的需要的过程。“芦丁鸡为什么死了?”以幼儿对芦丁鸡之死的猜想为切入点,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追随幼儿的脚步,满足幼儿的需要,一步步地生成与开展活动。 侯秋瑾: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通过孩子们平时照顾芦丁鸡,给芦丁鸡喂食添水,养成照顾小动物的劳动习惯,通过成立项目组活动,幼儿逐步排查芦丁鸡鸡舍内外的情况,在提问、发现和观察的调查中,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迁移这些经验,鼓励幼儿在平时的劳动活动、探索活动中运用,如自然角照顾花草、观察植物昆虫等,进一步提升其经验。孩子的经验源于生活,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与他们生活相匹配的环境,在与主题相关的游戏中不断地发展幼儿人际交往、社会经验、数学等方面的能力,寓教于游戏之中。 张晨惟:从姚老师的兔子小管家课程中,我能感受到幼儿愿意从生活中的事物里出发学习知识,就以兔子这个小切入点开始观察,从观察中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观察、发现和管理的机会,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徐燕: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狗尾巴草开展,能提现儿童视角,通过“了解狗尾巴草”、“玩狗尾巴草”、“给狗尾巴草洗澡、让狗尾巴草跳舞”等几个环节来开展活动,孩子比较感兴趣。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狗尾巴草开展,能提现儿童视角,通过“了解狗尾巴草”、“玩狗尾巴草”、“给狗尾巴草洗澡、让狗尾巴草跳舞”等几个环节来开展活动,孩子比较感兴趣。 韦佳:本次班本教研活动,不仅增强了老师们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意识,加深了对班本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拓展了班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争做真课程、实课程。 倪杏子:小3班的课程故事《一个橘子有话说》从幼儿在园中的发现出发,跟随幼儿的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橘子的外形特点、果肉特点、橘子的作用等方面,让幼儿初步尝试了探索未知事物的途径,课程线索清晰,幼儿的参与度很高,环节也具有可操作性。 李晓莉: 中2班的孩子们通过观察兔子、了解兔子/喂养兔子、照顾兔子等活动方式,感受到了周围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从生活中学会观察,从观察中激发探索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幼儿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观察、发现和管理的机会。 姚哲一: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它将万事万物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摸、去发现、去探索。在孩子们玩大蒜的活动中,他们从兴趣到探索,从认知到行动,让课程真正“活”起来。此外,教师角色定位灵活,支持幼儿活动深入开展。当幼儿遇到困难,无法进行活动时,教师则走在幼儿前面,及时以提问和鼓励的方式,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推动幼儿活动持续进行;当幼儿能够自主完成活动、同伴合作完成任务时,教师则走在幼儿身后,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继续探究。 李佳琪:喂养兔子、清理兔窝对于现阶段的中班幼儿来说是稍具困难但也算是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后备保障,幼儿大多都没有见过家里长辈下农田干活或做过农活,所以幼儿更需要在劳动中积累必要的劳动经验,懂得如何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养成不怕困难与脏乱,坚持完成任务的劳动品质。 |